有茶有器 首页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策展手记|干道甫:青花在多种时间线索中跨文化实践的可能性及其东方精神 ... ...

2022-4-29 19:00| 发布者: lysun| 查看: 4074| 评论: 0

摘要: 策展手记青年人可贵的是思想而不是成熟的技法,画出心中理想的青花作品是热爱这一媒材的艺术家共同的想法。因青花而聚,每人捧出自己得意作品,在展览交流中共同成长是此展目的。“2022中国青年青花绘画邀请展”这个 ...






策展手记


青年人可贵的是思想而不是成熟的技法,画出心中理想的青花作品是热爱这一媒材的艺术家共同的想法。因青花而聚,每人捧出自己得意作品,在展览交流中共同成长是此展目的。“2022中国青年青花绘画邀请展”这个名头有点大,原本三宝蓬美术馆只计划一个三五人的青花小展,后邀请我作为展览的策展人,由于我正好在梳理有关当代青花发展的理论,于是乎就爽快答应了,并友情请出罗小聪教授担当学术主持共同把握此展走向。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于创作,我们约定参展的所有作品以小尺幅为主。在此次疫情的背景下,由于参展人数及作品质量并不能完全代表此展的名头,故而把此次展览作为下一次大展的“前传”吧。


传统青花瓷自带光华,并蕴含丰富的资源有待我辈去重新认识和吸收。同样面对当下各种文化艺术成果也取决我们对其选择的态度。虽然青花媒材是古老的,但对其思考和实践却是当代的。当代青花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形式之一,不仅是青花媒材的独特性,更在于青花背后的文化及那个可感知却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东方精神。当代背景是一个非常复杂场域的语境,我们如何在同一场域中来探讨当代与传统?如何在多种时间线索及碎片化的知识海洋中构建青花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种艺术样式,风格、语言如何在延续以往因子的过程中与当下发生紧密的关联?因而,在跨文化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依托于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实经验,开创建立当代青花的话语体系,成为当代青花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本次参展的作品大致可以看到如下几条发展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从传统青花绘画中吸收勾线与分水技法语言来表达作者所见所思。传统青花初始于唐代,但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却于元中晚期成熟,明清时期发展了青花绘画的表现技法。丰富而变化的青色与笔绘的纹饰交相映衬,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魅力和精湛的东方美学风靡世界。



赵淑静 《荷田》 91*43cm

赵淑静 《雪片莲》 63*63cm

赵淑静作品《荷田》采用釉中分水技法法画出浓淡轻重不同的自然形状墨点,从下而上推变过去,透明色块之间重叠而产生丰富的变化。《雪片莲》以没骨分水画法画出长叶和淡花。长叶分出浓淡,具有写意笔法感觉。作者于虚白中注入灵气,画面仿佛有微风拂过,青和白既是画家慧心的妙语,又体现了“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的圆成。






程林曜 《衍》系列 45*45cm


程林曜 《可爱的花》系列四 35*35cm

程林曜作品《衍1/2》几朵似花瓣又似冰片的形象立于画面,留白的直线具有锋芒与外轮廊自然曲线形成对比。《可爱的花》系列呈现的是一个简约含蓄、又充满神秘感的精神意向,用笔果敢,充满生命气息,体现了作者内心纤尘不染、宁静虚和及创作由“目之观”至“心之游”的绘画本质。






欧阳霖欣《亭亭玉立》71*37cm

欧阳霖欣《清》30*30cm



欧阳霖欣作品《亭亭玉立》以釉下青花分水方法表现几朵起舞的花卉,再加上釉上新彩红色精细绘画的蜻蜒相互照应,显得画面清新而有情趣。《清》以分水的方式表现花和石的关系,画面生动活泼,充满设计感。






张梦雅 《城市森林》 120*120cm
张梦雅 《草木深》37*60cm
张梦雅 《绿萝》60*60cm

张梦雅 《飘》120*60cm

张梦雅 《帝企鹅家族》20*20cm*4幅

张梦雅《城市森林》作者以浓淡深浅分水技法表现层层叠叠的都市生存现象,从而引发人们深思。《草木深》中清透的植物叶脉与表示深沉的暗色形成反差对比,在静穆中吐露光辉,传达出物象之外的韵致。《绿萝》色阶过渡自然,画面透露出一种生机,纯熟的分水技法运用,画面纯净明澈呈现宁静祥和的诗情。《飘》所呈现的平面叠加物像状态一目了然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沉静和诗意般的生命情结。《帝企鹅家族》以青花分水技法表现出动物的可爱,表达对生命的礼赞。






袁宝强《馨》45*17cm*12幅

袁宝强《寻幽》82*16cm

袁宝强《姿态》41*41cm

袁宝强《磬》《姿态》《寻幽1/2》运用青花分水技法来表达不同花卉清香淡雅的美感,打破常规传统的构图,使物象超越画面之外,而获自己的感觉。反映作者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及对青花分水语言的把控能力。






陈添羽《麦浪》60*60cm

陈添羽《麦浪》作者自述:“作品主要采用青花分水的技法,配以勾线、刻线,将画面进行平面化的构成处理。整幅作品以秋收时的麦穗作为主题,欲通过画面表达一种收获的喜悦。麦穗的倒向暗示了丰收的时节,叶子的动势表现了有风吹过的场景,以点衬面,通过对于一个场景的刻画衬托出画面背后的世界,给观者以畅想的空间。一只螳螂藏于画面之中的安排,既是生活中闲暇趣味的体现,也是赋予画面动静结合的点睛之笔。整个作品给人以共情之感,欲让观者透过作品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丝乡野的恬静, 重新回归生活,感受生活的闲适,领悟生命的意义。正如一句歌词唱到的那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李俊瑶《仲夏》

140*26 cm  159*51 cm  130*38cm   123*27cm


 李俊瑶《仲夏》传统的四条屏由于变化了大小长短的尺寸,因而显得生动,以分水作为主要技法来表现花卉的变化,画面浓淡层次自然生动。犹如在仲夏之季一缕清澈的水韵飘过。






杨科朋《迷宫》55*55cm

杨科朋《大风》82*32cm
杨科朋《喜剧》55*55cm
杨科朋《游园惊梦》45*48cm

杨科朋作品《迷宫》中一只狮子在迷宫的墙内,有的墙边饰海水纹,分水与勾线形成有机关系,一个红色纸飞机在迷宫之上飞。《大风》背景采用泼墨流淌技法,石狮子腾空而起,狮子的底座系一根红绳。《喜剧》石狮子在剧场,周围空旷的椅子成为背景。《游园惊梦》中狮子在园林里展开对话场景。其系列作品中有一种浓郁的东方奇幻情调,作品中青色浓淡相宜,线条飞动交错,有意思的形象强烈把观者带入画中的世界,表现出作者面对生命具有的超然状态。






邱嘉冀《幻兽2》48*21cm‍

邱嘉冀作品《幻兽2》中作者表述“小的时候做过各种关于幻兽的梦,梦境虚拟而又真实,违和而又协调,模糊而又清晰。碎片化的它带给了我许多惊喜,许多期望。”从中看出在其幻象生成过程中,艺术家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对存储的记忆表象进行取舍、综合,将各元素加以重新组合,从而营造出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






张鸿之《出镜》一 42*42cm
张鸿之《见青青园》35*35cm
张鸿之《射虎》35*35cm

张鸿之 作品《出镜1/2》、《见青青园》、《射虎》作者以奇幻的想象力来表达一种境像,线条勾勤的形象自然生动,以分水技法画成的屏风尤如纸片分隔着画面并与人物组成迷宫般的关系。随着观看角度变化,由远及近,由上及下,用心游走画面中的每个角落。潇洒率性的笔法和疏密有致的结构组织,呈现出生机,展现出画家的内心状态。






彭遥《山水之间》55*55cm


彭遥《翩翩》20*30cm

彭遥《山水之间》以传统‍山水画面古画及盛开的荷花作背景,画面中的女子采用白描手法。作者解释:“这套作品采用釉下青花绘制而成,创作手法运用勾线和分水,勾线描绘出主题人物并留白突出重点,左边是生长在湖面的荷花莲叶,围绕在人物周边,右边结合传统的山水画卷,设计造型为一扇窗,窗里、窗外,都是人的精神世界,一缕发丝环绕其中,思绪翩翩 ” 。“《翩翩》这套作品是在手工擀制的高白泥上绘制釉下青花,画面为白色蝴蝶在不同的场景下翩翩起舞,或停歇片刻,鲜花绿植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搭配随性的造型轮廓,使人轻松愉悦。”





第二条线索是借助现代绘画语言形式作为参考从而引发的作品。对现代艺术的观念及表现形式的批判吸收借鉴,目的是为了突破传统青花在表现上的程式化倾向,试图挖掘出青花在当代表现上的更多的可能性,因而具有实验性及鲜活性。



胡婷《青出于蓝》81*23cm
胡婷《青出于蓝》81*23cm

胡婷《青出于蓝》系到尤如抽象的大风景画,作者运用多种手法绘制而成,画面自然、有动,丰而生动,轻松的点、线穿插其间,青白虚实丰富而有变化,显示出作者的把握画面的能力。






刘欣《色彩的节奏》110cm*175cm

刘欣通过单个瓷片的组合自然地分割画面,画面中排刷形成的色块通过疏密对比和虚实变化,创造出新的空间,不同的质地形成微妙的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张力和作品的表情特征。






欧阳晓华《归来》88*19cm

欧阳晓华《孤勇者》43*46cm


欧阳晓华《归来》、《孤勇者》是一系列富有诗意的作品,运用当代青花艺术语言表达作者奇幻的想象力。






王思思《疏影》38*15cm*4幅

王思思在创作《疏影1/2/3/4》中自述:“青花带给人的轻盈与朦胧是最让我感动的,好像清晨睡眼惺忪, 似睡似醒时闪过的灵动的微光。所以我以高白泥浆塑造的裂纹与青花深深浅浅的蓝色融合,打造一种梦境与现实破碎又融合的感觉, 就如同梦中似是长存又不可描摹的美好瞬间 ...... ”。






赖芳《寻觅大自然的痕迹1》50*50cm
赖芳《寻觅大自然的痕迹3》50*50cm

赖芳《寻觅大自然的痕迹》画面尤如蜡染般的技法运用,黑白灰层次分明,自然界的材料转印手法,丰富而有变化。“生活的诗意有时像黄昏天边的彩云,一闪而过,瞬间的美好逝 去而不复返,它似乎蕴蓄着一种苍凉,但捕捉这瞬间即意味着美好的永存”作者语。






张晓妍《亘古山河》112*29cm

张晓妍《自画像》43*43cm
张晓妍《安逸与追逐—平衡》71*25cm

张晓妍《亘古山河》以当代青花表现手法表现层山变幻。《自画像》以平印影像手法表现自己当下精神状态。《安逸与追逐》系列表达出一种飘逸、闲散和游离的感觉。






李洁彬《洄:花瞬》46*28cm
李洁彬《南河晚歌》57*57cm

李洁彬《洄:花瞬》(1/2/3/4)) 在晕染中保持着笔墨的动感,特独的感受表达花开花落的一瞬间状态,这样的表达方式与常规描摹花形不同,其表达的是一种稍纵即失的神韵。《南河换歌1/2》画面简约,体现一种质的美学。作者说:“大自然中的生灵给了我巨大的创作灵感,春天盛开的花、如镜般的河流、午后的猫、傍晚的风......处处让我心生出感动。 大自然是疗愈人心的,宁静又充满变化的,我喜欢流动青花的不确定性,青花料在水中自由流淌,经烈火的考验,充满好奇地去探寻万物的奥秘。






 夏惠芳《留得残荷》高56cm

 夏惠芳《荷》55*55cm


 夏惠芳《荷》直径35cm

夏惠芳《留得残荷》《荷1|2》、《残荷》作者以转印的方式构成其特独的表现语言,画面清松自然、充满拙趣。






钱棋森《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44*74cm
钱棋森《折梦江南》42*78cm

钱棋森《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画面似乎很糟糕,细看之下层次丰富变化,象征传统文化的冰梅闪烁其间,各种技法使用以及微妙的色彩变化使画面繁乱之中有一定的乐律性。《折梦江南》由特殊技法绘制出的大块自由形色状构成画面的抽象性,墨绿的人物在强烈的蓝白之间或飞、或卧、或行,或表达出作者的心意变化游历其间。






叶灵炜《关于蝴蝶的猜想》30*65cm
叶灵炜《静止》20*40cm
‍叶灵炜《零》20*20cm

叶灵炜《关于蝴蝶的猜想》作者以吹泡泡的方式构成浓淡蝴蝶的翅膀,整体似有无数圆泡组成的抽象画,《静止》采用构成式布局,表现向上的姿态。《零》空中的蝶形构成新的一种景象。






刘子成《园之象1》67*67cm
刘子成《窟》93*93cm

刘子成《园之象1/2/3》作者运用当代青花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园林斑驳之美。《窟》以类似点彩的手法表达一种丰富,细腻的光影,点的变化,具有诗性的表达。






解康迅《沙溪老人一》57×57cm

解康迅《沙溪老人三》43×80cm


解康迅《沙溪老人》系列,画面采用分水技法形成的浓淡不同的线条构成人物肖像,看似自然随机的线条当组织到一起的时候并构成了丰富的画面。富有个性的画法和跳动的线条赋于了形象的生命。






杨成伟《承载·2》72*72cm

杨成伟《归宿》100*55cm

杨成伟《形与影1》67*67cm

杨成伟《承载·2》《归宿》《形与影》以当代人的视觉表现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场景,借物表达作为交通工具背后的故事,画面以轻松的线条疏密组织主体形象,辅以墨晕烘托了画面主体形象。






关晓杰《符号·迹》60*60cm


关晓杰:“本组作品为实验性青花创作,主要利用青花的肌理来表现画面的视觉效果, 运用符号学相关的理念进行创作。






 程明、田姝鑫《青游》34*34cm*4幅
 程明、田姝鑫 《虚境》51*51cm

程明、田姝鑫《青游》以泼墨手法构成画面浓淡虚实,淡处又有丰富变化。《虚境》采用高温颜色釉与青花晕染相结合办法。作者说:“这次创作的青花山水主要以泼墨的形式表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同材料的探索,通过尝试不同材料与青花水料之间的化学反应,经过后期人为干预最终得出预期效果。无论是《虚境》还是《青游》,都是想要传达给观者超凡淡雅之感,疫情之下虽无法远行,但心怀天下之美景。






张晗《晓梦》18*20cm*30幅  10*12cm*7幅

张晗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晓梦》以装置方式构成,每个瓷片绘有不同造型的蝴蝶,在光的作用下形成线与影的关系,大小不同的圆和垂直的线似乎曲谱般呈现一种梦境。






李泽宇《痕迹》谈》42*75cm

李泽宇《痕迹》望》42*75cm

李泽宇《痕迹》行·谈·等·望》,以插画的方式表现意向人物之间的状态,如三人为行,对视为谈,回头以等,独自孤望,画面轻松,似乎有点冷。正如作者所述:“世间万物起始更迭, 时间的尘埃里,你我都渺小如斯不值一提。痕迹二字,带着一丝冰冷的切实感, 是经过这世间留下的短暂烙印,真切且灿烂。痕迹,它在你走过的路里 ; 在你做过的事里 ; 也在你等过的人里。 






杨军《物语》68*30cm

杨军《物语》60*90cm

杨军《物语》画面自然生动,自然的植物似平在蓝色月光下极度透明,青白对比强烈、丰富、有机耐看。杨军说:“寻觅自然中最真实的状态,用心体会植物群落共生的自然气息,创作表现出生命之美。我在创作时尽力去表现自然的美,它们在经历着生死轮回中喃喃自语,并尝试着用绘画去诠释生命与死亡的转变,我觉得自然生命中永恒的、本体的一些东西会给人类现在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黄雨聪《生如夏花》50*78cm

黄雨聪《生如夏花》。三幅组画,以剪影般的外轮廊线勾勤二三二的人物变化,淡蓝色的方块色调显现其间,一束蓝花穿插其中不同位置,画面非常有意思的线条从第一第二幅舒缓到第三幅纠结,让人很想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生命要像夏季的花朵那般绚烂夺目, 努力去盛开,可除了生命中的美丽,人生也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挫折和不如意的结果,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植物的根茎一样,有的蜿蜒,有的舒展,但再蜿蜒盘旋的根茎都能在某一刻破土而出努力绽放。






苏秋生《失重系列1》30*60cm

苏秋生《失重系列2》30*60cm

苏秋生《失重系列1/2》作者以具有张力与激情的宽笔线条涂抹出一个空间。有律动感跳动的留白,具有一定的音乐般节奏。“如果艺术的本质是为了揭示存在之物的奇异奥妙,那么没有其他任何事物可以与科学发现相媲美。现代科学几乎每天都会发现新的场景, 揭示令人浮想联翩而且背景宏大深邃的宇宙画面。天文学家看到星云时首先在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一幅风格华丽妖艳的绘画。那些宇宙图片之所以吸引我们主要是因为其场景恢弘,我们从无限遥远的远方看到这些超出人类想象的庞然大物,这是我们一生都无法亲身体验的东西。






苏桐《影》72*72cm

苏桐《影》以抽象泼染方法表达对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又不刻意表现自然的形影关系。“不仅是画面本身所表现的山与水的交融,更是沉浸于感性与理性下的意境与美好,跳动的青花语境展现对山水的全新理解,若隐若现,富有生机。将当下山水以青花的表现形式不断地破坏重组,再破坏再重组的循环过程中寻找青花与瓷本身的突破极限。以青花与水墨肌理构成元素结合表现画面,进行全新的阐释与探索山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的重构。






杨乐文《化石系列1:溯迴》126*32cm
杨乐文《新生》132*68.5cm

杨乐文《化石系列》关注印迹,运用当代青花手法,主题明确富有个性。“采用青花颜料进行绘制,创作题材选自深海里的鱼类,中间一个鱼化石在游动的鱼群之间,关于深海,生命的起源是否来自与此, 我们有太多的未知,但是也可以从 " 尽头 " 再后退一步或若干步,从另一种可能 " 状态 " 出发,继续 搜索。”《新生》一枯一荣直接明了,近处的枯树,远处的群山有重种超现实主义感,表达当代年青人思考。






李杰《流浪地球》100*50cm
李杰《喜》114*68cm
李杰《相遇》114*68cm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